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鉴赏 >

发现中国古典之美

  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美,引导学生达到超功利的审美境界,让学生获得行善的情感力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所以。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即美育,也应该是语文学科国学教育的目的之一。

   1、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情感之美。

   “感动人心,始于情感”。 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讲授国学经典时,切忌空说。 在教学中教师要“露言以感情”,精心营造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受到审美情感的熏陶。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愉悦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自发产生的。 例如,阅读《赤壁赋》时,可以重点让学生体验“微风至……水光触天”这一段。 此节描写了一幅月夜江色的图画:“微风徐来”,表现出秋日的凉意; “过江白露”描写了浓浓的秋意; “水光临天”,仿秋水之形。 观赏沿江风光,雄伟的秋江自然激发了作者对秋天的赞叹。 作者对秋江秋夜的欣赏和举酒吟诗的行为,清晰地传达了畅游的愉悦之情。 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意境在学生眼中是一幅生动绚丽的图画。

   2、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形式美。

  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忽视言语形式而过分注重言语内容。 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替换为对语言和文字所附加的思想和内容的理解。 事实上,一方面,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教给学生语言的规则,使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作为工具,并利用这个工具来欣赏和理解别人的作品; 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学科的人文学科也必须克服一切困难,鼓励学生跨越语言规则的障碍来表达自己,超越作品的语言,探索作者变换后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图。 这就是解决国学教育“只能懂不能表达”困境的金钥匙。

  例如,读曹操的《关沧海》时,前六句描述真实场景,后四句描述虚拟场景。 如果把每句话拆开来看,只能表达一些常见的大海的风景特征。 但如果我们超越语言的表面意义,抓住四言诗比五言诗更为醇厚、质朴的特点,并与作者的创作背景相结合,那么,四言诗中蕴含的雄心壮志和昂扬精神,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歌。 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超越词语本身的象征概念来理解语境和文化意义,是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文化杰作的关键。

   3、强化应用,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中的美育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欣赏美、认识美,更要注重复兴学生创造美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创造、发现审美实践中的美。 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诗歌是想象力的果实。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诗;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诗;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诗。 同样,诗歌欣赏也离不开想象力。 诗人用朴实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完成文学作品的转换、补充和再创作,从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隐含意义和潜台词。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词语马致远的《天镜沙·秋思》里都是孤立的词。 描述风景的名词词不能表达清晰的思想感情。 与“夕阳”和“断肠人”的联系,激发学生感性和理性的想象,深秋夕阳下的苍凉意境和游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