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鉴赏 >

让戏剧推开美育之窗

  1.教育中的美育与戏剧教学

   “教育的使命是塑造人的人生,陶冶人的心灵。” [1] 人的塑造不仅仅是塑造学科的伟人,更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的关怀和关注。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教育家开始提出,美育是教育达到育人目的的良好工具。

  美育,又称美育,是情操教育、心灵教育。 它不仅能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绪、品味、气质、心灵,激发人们的情感,温暖人们的心灵。 [2]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提高学生审美人文素养。

  而戏剧是“利用戏剧和戏剧的技巧,在学校课堂上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利用人性的自然规律,使群体与外界自发地联系起来”。 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想法,边做边学。 为了使学习者获得审美体验,增强智力和生活技能”[3],同时,戏剧教育家张晓华甚至指出,“戏剧教育的重点不是培养专业演员和艺术素养的本质就是利用戏剧的元素,即利用情境、场景、情节、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元素,向学生传递情感价值观和相关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声音个性和品质。”【4】

  由此可见,戏剧本身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传播功能是符合美育实施的基础的。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戏剧教学进行美育呢?

  二、戏剧在美育中的应用

  戏剧是集声音、舞台、造型、表演、编舞、导演、舞台美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从看与演的关系来看,观众和表演者的存在都是在戏剧中更不可或缺。 . 所以,无论从哪个维度看,它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戏剧的综合特点,进行美育。

   1. 让学生在戏剧中发现和感受美

  戏剧之美,首先是文学之美。 无论是儿童剧还是经典名著,基本上都有剧本作为文学背景。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戏剧的解读首先是对文本、故事、剧本的理解。 例如,在作者的教学过程中,为低年级学生排练的话剧作品中,经典儿童话剧、成语故事、绘本改编是首选。 在落地排练前,师生需要花很长时间讨论、分析和解读文本,年龄较大的学生甚至需要反复阅读剧本。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是对编剧和作者文字之美的一种感受。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教授初中语文课文中出现的《威尼斯商人》和《虎门卖烟》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看剧本。 课程中,大家坐在一起后,随机认领角色,大声朗读角色。 看完剧本后,同学们很快感受到了两个剧本的美感不同。 莎士比亚剧本的语言美是生动幽默的。 同时,他经常使用排比句和比喻修辞,使人物对话显得气势磅礴; 而《虎门卖烟》剧本的语言美,含蓄而磅礴,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情怀。 特点。 随后,笔者与同学们共同阅读了曹禺、郭沫若、田汉等人的经典著作。 文字美。

  戏剧的美更多的是一种活生生的美。 无论是在剧场,还是黑匣子,亦或是礼堂、教室的报告演出,戏剧的现场呈现都是时空的艺术。 在有限的场地内,在表演者与观众共同度过的时间段内,通过舞美设计、服装造型、音乐音响等方面的变化,将一切有限的“局限”化作无限的“可能”。

  前期感受话剧场景之美,首先要营造观影礼仪。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要了解剧场的规矩,比如看戏要安静、有礼貌,不能和同伴说话,不能随意拍照、录像等,然后,在正确的剧场看戏礼仪,可以领略话剧现场表演的精彩。 例如,在散文《深巷》改编的教科书剧中,作者利用文章前后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人物的变化、场地的变化,用服装、妆容、音乐效果、意象道具等手段规范剧本内容。 15 分钟后显示。

  学生在排练和看戏的时候,会直观地感受到这多种艺术形式的形象。 由此可见,戏剧对于学生的美育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

   2. 让学生在戏剧中提高审美

  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戏剧场景中的美,是美育的第一步。 其次,美育应该是审美的提高。 正如赵启坤所说,“学校教育不是被动地迎合学生的审美情趣,而是要通过美育,主动向青少年引导和传承经典艺术。”【5】

  在戏剧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生以经典作品作为戏剧教学的抓手。 通过优秀经典作品的教学,学生的艺术审美也在不断得到培养。

  比如,徐汇区充分发挥区域戏剧教育中心的特色优势,层层推进“戏剧进校园”工作。 与少儿艺术、沪剧等专业院校、剧团合作,将优秀儿童剧推广到全区小学生观摩,塑造初步审美能力。

  又如,在教学过程中,作者不仅教学生如何表演,还会将自己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进行对比。 比如在话剧《守财奴》的排练课上,除了自己排练外,还要求观看人文版的《守财奴》; 《威尼斯商人》等 这种自我排练——在观看名家戏的过程中,立体、细微地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评价一部戏的要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在戏剧活动中创造美

  戏剧除了传承,更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戏剧除了改编经典,还应该是原创的,属于学生自己的。 因此,在戏剧课程中,除了能够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美。 因此,在戏剧课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编排原创戏剧小品和作品,使学生从模仿走向自己的独创。

  这一阶段,教师也应充分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制定适合学生能力范围的计划。 例如,在低年级的学生中,教师可以完成规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规定的情境中创造一些句子和人物动作。 例如,笔者曾在一年级戏剧教学过程中排练过一段“过马路”戏剧小品。 规定的情况是,小明两分钟后上学要迟到,却碰巧遇到了红灯。 作者与学生讨论后,尝试让学生上台,评价人物的台词和行为(是否闯红灯),进行即兴表演。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在情节上“有话要说”、“有话要编”、“有话要演”,这样就完成了初步的戏剧创作。

  在高年级学生的戏剧课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事物,帮助他们共同完成自己的戏剧创作。 比如,笔者在与高中生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很多初中生因为政策原因无法在上海参加中考,所以大三的时候就回老家了。初中那年下班了。 其中,也不乏他们的好朋友,为此感到难过和遗憾。 趁着这样的现实情境,作者与学生们共同创作了一部反映三个女孩友情的作品《长裙飘飘》,并最终在上海美展上进行了演出。 小演员们每场表演都会不自觉地流泪。 问及原因,他们说:每次演这个角色,说这句话,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初中时的好朋友。 我真希望他们即使在家乡也能好好学习。

   3.结论

  戏剧内容丰富,风格更加多样。 而对根本的追求,都是以“内容和思想”为核心展开和辐射的。 核心内容本身具有德智教育功能,而戏剧形式则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开放性”。 “理性”与“刚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因此,戏剧在中小学美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戏剧的这一综合特点和学生的成长特点,坚持“以美育人”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戏剧教学内容和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审美,创造美。

   [1]赵启坤,《美育,塑造新时代真善美爱的心灵》,《上海校外教育》,2018年第5期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71号

  【3】张晓华,《戏剧创作原理与实践》[M],台北:成长文教基金会,1999

   [4]张晓华,《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5]赵启坤,《美育,塑造新时代真善美爱的心灵》,《上海校外教育》,2018年第5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