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
中国戏曲的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自古以来,既有帝王将相的欢乐,也有普通人的缺点; 它既可以在寺庙里表演,也可以在街上表演。 中国戏曲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舞台上,一桌两椅,唱着,念着,打着,节奏着唱。 演员高度风格化的表演创造了特定的戏剧情境,表达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而中国戏曲本质上是写意的:三五步、六七人、千军万马走遍天下。 这符合整个中国传统艺术,如文学、绘画、书法、诗词等,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特征。
——————————————
长期以来,戏曲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 随着上世纪现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娱乐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中国戏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尽管歌剧已经不再是舞台上的霸主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歌剧仍然是文艺百花园中最绚丽的花朵。
中国戏曲流传了几千年,“通变”早已融入了自己的血液。 它善于继承传统,也善于吸收创新。 戏曲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积淀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世界,而地方戏则体现了各种地域文化。 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多样性需要民族文学艺术的坚持和创新。 歌剧的当代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维护民族认同、弘扬民族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戏曲艺术是传统的、独特的、面向未来的。
——————
——————
歌剧是一门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 它的生命力在于保留个性和特色的传承,扬长避短,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 这就像书法艺术需要发展和创新,但无论怎么创作,最终都是点线的艺术、汉字的艺术。 必须保留中国戏曲的整体表现力和程式性,不能盲目利用现代舞台声光技术进行“大制作”,破坏了戏曲的本质。 地方戏曲的个性和风格只能通过创新来强化。
歌剧走向未来,剧本是基础。 曹禺大师早就说过“繁荣的关键在于创作”、“剧本的生命在于表演”。 当前,歌剧产业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剧本荒”尤为突出。 戏曲剧本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表现形式。 如今,剧作家有了更广阔的创作领域和更好的条件。 然而,商品经济对剧作家灵魂的诱惑和腐蚀太严重了。 没有纯粹、坦荡、自由的心态,就不可能写出好剧本。 剧作家必须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抒发感情,才能创作出生动、深刻的剧本。
歌剧的题材必须有创新。 现在的人看古剧,看到的是什么? 传统戏曲要开拓题材创作新领域,注重现实题材创作。 题材可以是历史的,但创作理念和意图必须是现代的。 以现代人的视角再现经典,做出恰当的选择,挖掘经典中永恒永恒的主题。 丰富的经典能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慰藉。
歌剧的未来在年轻人,歌剧的观众需要培养。 这是因为歌剧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艺术风格,“形式即内容”。 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能看懂动画片、电视剧,但是去了电影院就不一定能看懂了。 一是内容看不懂,二是形式看不懂。 例如,为什么你需要在 Facebook 上建立联系? 水袖表达什么? 武将为何一出现就需要“称霸”? 歌剧有一定的欣赏门槛,观众从看热闹到看门要经历一个过程。 因此,必须为年轻人创造接触歌剧的机会。 现在流行的东西都太单薄了。 当年轻人厌倦了感官刺激,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和内涵时,中国戏剧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歌剧是一门创作艺术,也是一门与观众进行现场双向交流的艺术。 如果我们高度重视剧本创作,扬长避短,频出好剧,人们怎么会不爱看呢? 新的观众不断增多,我们的歌剧怎能不蓬勃发展呢? 戏曲有中华文化的根源,是中国人民最后的审美家园。
——————————————
文/纪国平
图/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