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鉴赏 >

马连良和他的秘本

  

马连良和他的秘本

 

   我拿起马连良的一个剧本,封面上写着《天雷报》,旁边一行小字是“咸丰八年······”,据说,这是马连良的叔父从山东曲阜孔家得来的。这个剧本原是弋阳腔的路子,也有徽调的成分。从类似这样的剧本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京剧形成的几个源流:有的来源自弋阳腔,有的是徽调,有的是乱弹,有的是昆曲。但这些本子和原剧种的剧本又有不同,是经过艺人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编成的。它很具体地说明民间艺人在一个剧种的发展过程里面所起的作用。无怪乎他们把这些剧本当作最宝贵的东西。

  

  

马连良藏《咸丰七年剧本集:上寿、刺杀等》

   马连良告诉我,他从幼年就有一种收集剧本的爱好。大约在三十年前,他就请了一位老先生为他抄写剧本。他的许多拿手戏,就深得一些古老剧本的启发。他举一个例子:在他坐科的时候,《甘露寺》中的乔玄本来是个配角,只唱很少的几句戏词。当年他就饰演这个角色。有一天听到姚增禄先生和萧长华先生谈到一些“老话”,说贾洪林先生的剧本里面唱词从“劝千岁”以后便转流水板的唱法。马连良无法找到原本,便根据贾洪林的戏路研究,后来就创作出流行一时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的唱法来。


  

马连良藏《咸丰八年剧本集:武挡山、临潼山、上殿等》及内页批注

   几十年间,他收集了一百多部珍本。闲来,他就以读这些剧本作为消遣。在一些散页上,经常有他注的字迹,如“此剧于某某年某某地首次露演”,以及演员阵容。在一个剧本上写着“注明武生宗师杨小楼逝世”并注明详细时间。据马连良说,他在看剧本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伤感,所以写在这里。


  

马连良藏《群英会》剧本

   市文化局最近准备帮助演员发掘一些老剧本,曾经想向马连良借一些研究一下。马连良听到这件事,就把这些藏本全部拿出来赠给文化局了。在一百五十二个剧本里面,有他的“秘本”,和当年皇宫流传出来的宫廷本,以及他用高价向一些老艺人的后代买过来的绝本。其中有一些剧目甚至连一些内行也很少听到过,如《阴骂曹》《李陵被擒》《雪夜访普》《卖华山》《登云岭》。其中也有不少是稍加改编、整理即可上演的好戏。尤其难得的是从这些剧本里提供了清朝咸丰年以前的徽调、乱弹发展及融合的具体例证,是京剧史上重要的资料。


  

马连良写在《春秋笔》剧本卷首的批注

   前两天,他又找出一部《梨园集成》,这是一部稀有的旧剧本集子,里面也有不少失传的剧目。他感叹似地说;“像这样的本子能保存下来真是幸运了。”据他说,失传的老戏怕要有十分之六。接着,他告诉我一段小小的掌故。过去有一位著名丑角艺人曾经有一出京剧《梁灏夸才》,和现在湘剧《祭头巾》颇有相似之处。另一位名演员要向他学这出戏,这位老艺人饱经旧社会的折磨,对他所从事的戏剧事业有些灰心,说了一句“唉,学了又有什么用,还是让我带走吧!”此后,这剧本就被他带到棺材里去了。马连良说完这个故事,马上告诉他的秘书说:“明天就把这两套书献给公家吧!”
原载1956年8月27日《北京日报》

  

  
 

  
 

  
 

  
 

猜你喜欢